村网通总站 小蜀山村 xiaoshushan.nync.com 欢迎您!
“我爱农业”
6月27日下午,夏邑县刘店集乡,一辆大客车缓缓停下,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参观团顺着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走进“王飞家庭农场”。
35岁的农场主人王飞,面对三四十人的参观团丝毫不显慌乱。取来扩音器,带着人群缓缓向前,道路的左手是大型的冷库,冷库旁是王飞新买的轿车。在参观葡萄大棚前,他短暂停留,对整个农场的情况做了大体的介绍:家庭农场目前有130余亩耕地,主要种植果树瓜菜。其中果树塑料大棚12个,每棚占地3亩左右,栽培品种有杏、桃、葡萄、李子等。还有露地梨树45亩、苹果10余亩、猕猴桃等其他杂果35亩,其余为瓜菜和粮食作物,农场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王飞说,打工返乡的时候,他没想到这些。王飞回忆,当年,十多岁的他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不上学了就出门打工。在老家种蔬菜的老父亲经常劝他不要出去打工了,还不如在家种菜,他总是下不了决心,“总觉得回家种地是件丢人的事情”。当时,王飞在苏州的毛衫厂打工,辛苦一年,拿到手的只有2000元钱,有时候老板一句“今年没挣钱”,就只给500元回家的路费。
在外打工的经历让王飞认识到:没有技术在外打工不是长法,还不如回家学些技术,在家创业发展。2004年王飞终于回到了家乡,他说,这一年中央下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他看到中央关注农民增收,高度重视农业,骨子里就热爱农村这片土地的他,就下定决心在农业上创业发展。
回想当初的决定,王飞很是庆幸,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发现自己真的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农业。王飞说,亲戚朋友中,做生意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自己从不羡慕他们,走在自己的农场里,看到果子挂满枝头,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梨、杏成熟了,成筐成箱地拉走了,王飞失落得很,说打到自己银行卡上的巨额资金都不能让他开心,“总觉得这些果子像自己亲手照料长大的孩子一样,不舍得”。
“年轻人种地要动脑筋”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返乡之初的王飞决定发展高效蔬菜,当年建了两个塑料大棚,占地3亩。由于刚开始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收益不太理想。为提高种菜的效益,他一方面向父亲请教蔬菜种植技术,总结生产经验,一方面参加了夏邑农广校举办的绿色证书培训班,学习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随着技术的提高,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接着王飞扩大了生产规模,建了4个塑料大棚,占地8亩。由于种菜技术掌握得越来越熟练,大棚蔬菜的效益逐年提高,一般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
王飞说,要进一步提高种植蔬菜的收入,就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种菜水平,不仅要懂得蔬菜生产知识,还要懂得市场营销知识,打造蔬菜品牌。恰巧,2010年春季,夏邑农广校进村举办中专班,免费招收全日制中专生,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边学习边实践,系统学习了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转变了经营理念,又扩大了种植规模。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王飞在农广校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扩大了租地规模,建起了家庭农场。一步步走来,遇到过资金的困难,技术的难题,天气的考验。但是王飞说,他最感慨的是,自己终于不再是井底之蛙了。通过培训、外出考察,他感觉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经营水平。
王飞的成功带动了周围的一批人,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返乡做一名职业农民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仕政说,“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
据了解,王飞所在的夏邑县,2012年7月被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截至目前,该县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950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如王飞一样成为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我们的父辈种地都很辛苦,但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种地要动脑筋。”实践的经验加上科学的技术,王飞说起自己的农场、果树头头是道,他说他的大棚种杏,是采用野生毛桃作砧木,嫁接金太阳杏,结出来的果实个头大,味道甜,风味独特,既有杏的味道,又有桃的个头。由于是大棚内种植,整个生长期不用喷洒农药,品质好,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每年从开花时期就开始接受预订,还没等到“五一”上市,就被抢订一空。“今年在一般杏卖几毛钱一斤的情况下,我的却卖到三四元一个的好价钱,而且供不应求,亩效益在3万元以上。”再如,大棚葡萄采用无公害绿色管理方法,多施生物有机肥,整个生长过程也不用喷洒农药,结出来的果粒上色均匀,糖度高,成熟以后在树上可以挂果长达一个多月。“6月中旬上市,价格也非常好,每斤卖到8元,而其他葡萄只卖四五元一斤。”
“市场不缺农产品,缺好产品”
爱农业又懂技术,实际上王飞已经成功了,但是当自己的农场效益越来越好的时候,王飞还在思考,还在总结。“我想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让桃子长成特定的形状,一个桃子就能卖15元”,说起自己的一些小创新,王飞很自豪。
他说,自己已经总结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经营思路,也探索出了一条“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经营模式。
农场红火了,王飞也更有自信了,不少人种地遇到困难都喜欢找他商量,甚至外地的一些农场主也慕名而来,而他也乐于和大家一起分享。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农场产品不够卖,而别人的农场产品又卖不出的现状时,他开始谋划建立购销平台,通过输出技术、项目,为他人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帮助,以及销售渠道。
在王飞思索建立平台帮扶更多职业农民时,一路看着王飞从培训班的一名普通学员走到今天的夏邑农广校校长何新明多次地对王飞说,一定要搞适度的规模经营,千万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王飞也意识到,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所以,适度的规模经营才适合自己现有的状况。
正因为得到了这样的指导,在这两年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出现问题、退地潮频现的情况下,王飞这样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却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
何校长认为,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增加收入的问题,而如何增加收入,最重要的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唯有教育和培训。
王飞也有同样的认识,他深深地感激曾经的学习经历。他说,通过学习,有了知识,有了扎实的技术,不仅会科学种地了,还能够表达自己,“下一步我还想上学,自费也要继续学习农业相关课程,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最好是能读大专、读本科。”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年轻的80后职业农民王飞,和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十分吻合。